首页 习题正文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 2011年减少了 345 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还是供不应求的。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不必忧心大学生就业吗? 材料试图通过系列论证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并不难。然而其论证过程,存在不少逻辑漏洞,所以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首先,材料由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数量未必推出"劳动力从过剩变成短缺",因为原来"劳动力过剩"的数量未知,减少后的劳动力可能仍然供过于求。即使劳动力真的供不应求,但也不必然推出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供不应求",何谈大学生就业不难呢? 其次,长三角等地的"用工荒"很可能只是个例,代表不了全国的状况。何况,"用工荒"很可能仅限于部分工种和岗位,未必与大学生的就业岗位相关,另外,2015年第二季度的统计很可能只能代表阶段性现象,样本数据未必具有代表性。所以不必然由此推出"大学毕业生是供不应求的"。 再次,"受教育程度高"与"整体素质高"岗位适应能力强"三者并非同一概念,也并不存在推理关系∶整体素质还与眼界、思维能力、家庭教育等有关;岗位适应能力的评价还受到专业技能、能力—岗位匹配度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材料试图把对于某一个人来说的"整体素质高"偷换成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整体上的"素质高",但是个体所具备的属性,整体未必具备。 最后,为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材料提出了一些未必有效的方法。原文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即使高校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但人才市场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就算学生能够改变就业观念,但是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就业与自我期望不匹配,不能稳定就业;材料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创业风险和失败的概率,创业失败很可能再次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总之,材料无法自圆其说地证明"大学生就业不难"的结论。为了增强其论证的有效性,应当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正在整理中,欢迎在文下评论区提供答案解析,谢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scpro.cn/v/a757a387d2174d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