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习题正文

42.论说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

42.论说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2018年,武汉一位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 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几十年来一分一毫积攒下来的。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家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马旭于1932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于1947年参军入伍,在东北军政大学学习半年后,成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名卫生员,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其间多次立功受奖。20世纪60年代,她被调入空降兵部队,成为一名军医。后来她主动学习跳伞,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此后 20 多年里,马旭跳伞达 140多次,创下女空降兵跳伞次数最多和年龄最大两项纪录。 如今,马旭的事迹家喻户晓,很多地方都邀请她参加各类活动,她大多婉拒。装 她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部队给的,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活着,我们还会继续攒钱、捐款,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国家。"



【参考答案及解析】
妥善安放每一份善意 马旭老人戎马一生、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倾囊捐赠1000万元扶助家乡。老人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人惊叹,但令人思考的是善意有没有被妥善安放。 何谓慈善?从情理上讲,慈善旨在让更多有能力、有财力的人行动起来,营造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而不应让"弱者因捐助更弱,困者因行善更困"。因捐献物资而让自己生活拮据,从本质上来说,并不符合提倡和鼓励慈善的良善初衷和精神宗旨。所以,社会捐赠应在保证捐赠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帮助物质匮乏和无所依靠者适时获得救助。在此意义上,慈善的目的乃是凭借"三次分配"的方式缩小社会收入的贫富差距,在道德的感召下,公众自发地将资金和物品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实现资金和物品公平、自由地流动。 慈善有边界,爱心含分寸。倡导"力所能及的慈善"彰显公益的职责和使命。马旭老人"倾其所有"的举动固然令人肃然起敬、感佩不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思考如何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内的捐献而影响生活,从而制造潜在的急需被救助对象。毕竞捐赠人若因捐赠而陷入困顿,那最终还是由政府和百姓来兜底,这样反而违背了慈善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坚守,而且在社会层面也容易引起故意为之的"悲情""攀比"的仿效恶习。 马旭的凡人义举"感动中国",理解"感动"背后潜藏的深意,妥当安放涌动的善做激总心暖流,有利于减少困难人群帮助困难人群的"脱轨"现象。

正在整理中,欢迎在文下评论区提供答案解析,谢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scpro.cn/v/4ff1c2823a614c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