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习题正文

40.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

40.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2010年9月17日,北京发生"惊天大堵"。当日,北京一场细雨,长安街东西双向堵车,继而蔓延至143条路段严重堵车,北京市交管局路况实时显示图几乎通盘红色。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令人崩溃惨不忍睹"的字眼来形容。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陈宝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北京"首堵"已成常态,不"迁都"已经很难改变城市的路况。 12月 13日,上海学者沈晗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解决北京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都是最好的选择,并且未来的新首都应选在湖南岳阳或河南信阳。有人将其表述称之为"迁都治堵"。12 月 15日,沈晗耀告诉《郑州晚报》记者,媒体"曲解"了他迁都的本意,他的设想是在中部与西部、南方和北方连接处的枢纽地区建设"新首都",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拉力",以此根本改变中国生产力分布失衡的状况。治疗北京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只是迁都后的一个"副作用"。 沈晗耀说,他所认为的新都选址,不应该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大中型城市,而应该是一个新城。与大多数建议者一样,沈晗耀将"新都"的选址定在了中原地区或长江流域,较好的两个迁都地址,一个是湖南岳阳,一个是河南信阳。距离武汉二三百千米的地方都是最佳的选择。他的理由是,这些地方水资源充沛、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更重要的理由是,迁都能够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的转移。 其实,1980 年就有学者提出将首都迁出北京的问题。1986年,又有学者提出北京面临迁都的威胁,一度引起极大的震动。2006年,凶猛来袭的沙尘暴将"迁都"的提议推向高潮。当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 479 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要求将首都迁出北京。此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在网上发出酝酿已久的迁都建议书∶"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已经濒临崩溃。我们呼吁,把政治首都迁出北京,迁到中原或南方。"他还上书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建议分都、迁都和修改宪法。2008年,民间学者秦法展和胡星斗合作撰写了长文《中国迁都动议》,提出"一国三都"构想,即选择佳地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行政首都,而上海作为国家经济首都,北京则只留文化职能,作为文化科技首都。 网络上,关于迁都引发的争议,依旧在热议,甚至已有"热心人士"开始讨论新首都如何命名。但现实是,每一次环境事件都会引发民间对于迁都的猜想和讨论,不过,也仅仅限于民间。



【参考答案及解析】
真的有必要迁都吗? 上述材料通过一系列有问题的推理,得出应将首都迁出北京的结论。这一推理看似有理,但其实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首先,材料认为"不'迁都'很难改变城市的路况",这存在疑问。因为迁都不一定能改变城市路况,就算能改变,迁都也未必是治堵的唯一手段,如大量削减公务用车、规定单双号用车时间、拓宽道路面积、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等都可以治堵。这些治理办法成本低、见效快,迁都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其次,材料提出"在枢纽地区建设新都能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拉力',以此根本改变中国生产力分布失衡的状况",这一推理有失偏颇。行政中心地理位置的改变,并不一定能培育出相应的"政策拉力"。即使能培育,也不能保证符合市场经济需要,这二者并无必然联系。此外,生产力分布并不仅仅由首都的地理位置决定,还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各省市人口比重等,所以很难得到其与迁都之间的必然联系。 再次,学者之所以主张迁都,是因为两个迁都新址水资源充沛、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这也是不充分的。水资源、交通、地形等优势只是迁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另一理由——迁都能够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的转移,这也只是可能发生而不是必然发生的,用来论证不充分。 最后,材料由"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已濒临崩溃"得出要迁都的结论,这一推论存在问题。生态环境濒临崩溃与建都在此可能并无因果联系。如果有,迁都反而可能会扩大危害的范围。所以,加强对现首都所在地的治理,可能比迁都更有效。 综上所述,由于材料在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它的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如果论证者能够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论述的话,应该会使其论证更加具有说服力。

正在整理中,欢迎在文下评论区提供答案解析,谢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scpro.cn/v/457c87ab67b142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