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习题正文

56.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

56.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看上去促进学生学习的教育实践,可能压制学生的创造性,因为这些实践不鼓励创新性,不奖赏创造性,反而会剥夺学生从事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传统 上大规模使 用的标准化测验是最为有效的——尽管可能是无意的——压制创造性的工具,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在这方面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这并不是说测验本身是个坏东西,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使用了什么测验。当前流行的课堂教学实践,看上去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这意味着要鼓励学生;①创造;②发明;③发现;④想象;⑤假设;⑥预测。(编译自 Sternberg.R.Teaching for creativity 2016) (1)据上,阐述材料中提到的四种帮助学生创新的途径。 (2)2020年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要求。结合材料,阐述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什么意义。 (3)用材料中的六种教学策略设计,设计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方案(如以语文为例),要求∶至少用到两种教学策略;方案包括目标和操作步骤。 Ⅱ.研究系统授课法和自学辅导法对数学学业成绩效果的影响。从初一新生随机抽100 人,根据小学结业数学成绩相同或相近的分为50 对,分成两班,班一是系统授课法,班二是自学辅导法,一学期后测试成绩。班一和班二平均成绩分别是 85、88,标准差分别是5.5、10.5,成绩差异的z值为1.79。检索词是系统授课法并自学辅导法,进行全文检索,检索出4篇文献。 (1)分析材料中文献检索的错误的地方,并写出正确的。 (2)材料中体现了哪种实验教学法,并说明优缺点。 (3)分析材料中分组方法存在的问题。 (4)该实验结果能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及解析】
56.Ⅰ.(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要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宏观层面上起到引导作用。 ②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③“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全面的发展,也符合整个社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3)①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 ②使用的教学策略∶发现、想象、预测。 ③操作步骤∶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需要使用的写作素材,在发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发学生的内生力,在发现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寻找新颖的素材。其次,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入自己创新的部分进行构思。最后,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新知识建立联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创造性的发挥与运用会产生什么效果,进行预判。 Ⅱ.(1)文献检索的问题∶检索文献数量过少,用“全文”进行检索,检索文献准确度低。检索词应该为∶系统授课法并自学辅导法、系统授课法、自学辅导法。 (2)实验设计的类型∶随机分配控制组后测设计。 实验设计格式∶R X 01 R 02 优点∶①能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②避免了练习效应的影响,节省人力和物力;③由于随机取样、随机分组以及设置控制组,这种设计可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 缺点∶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要注意取样总体的特征,在总体不够大、被试数目较少的情况下,两组或多组相等的假设就难以保证。 (3)存在的问题∶①用小学结业数学成绩分组,分组的依据不准确;②应尽量控制其他无关变量的影响(如课外辅导班);③没有前测,很难通过前后数据进行比较;④学生存在差异性情况,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时间可能不一样,学生智商、学习基础可能不一样,一个学期后学生的成熟发展程度也会有差异;⑤教师存在差异性,两个班应该用同一批教师。 (4)实验结论∶平均分没有显著性差异,班一的标准差显著低于班二,说明班二学生成绩差异过大,自学辅导法会加大学生成绩的差异。

正在整理中,欢迎在文下评论区提供答案解析,谢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scpro.cn/v/bd33d739679e40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