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习题正文

56.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

56.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Ⅰ.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即便在当下有关动机引发的更为完整的"预期—价值"论中,韦纳的归因理论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原因做出解释。在韦纳看来,个体一般会将自 己的学业行为结果解释为由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及运气四类原因所致。在对这四类原因做进一步分析时,他发现,对每一类原因均可按三种特征来理解∶第一,这种原因是源于自身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即归因控制点);第二,这种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即归因稳定性);第三。这种原因是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即归因可控性)。韦纳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指出归因一旦形成,不仅影响到学生当下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他对自身以后学习的期待和学习行为,乃至今后的学习成就。 请回答∶ (1)指出上述四类归因所具有的特征。 (2)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失败后,若他做出上述四种不同的归因,那么在情绪反应、对未来的期待、对行为的影响上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效果。 (3)根据(2)的分析结果,在韦纳的归因理论框架内对教师如何塑造学生理想的归因做出推论,并就实现这一推论提出合理建议。 Ⅱ.结合下述实验案例回答问题。 为了验证"罗森塔尔效应",某研究者依据期望原理,提出了实验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期望会取得比其他学生更优秀的成绩。研究者选择一个新入学的班级进行实验,制定 了详细的研究计划。研究者对该班级的学生进行学科测验,把学生随机分为同质的 A组和 B组,并告诉教师 A组学生是学科成绩高的,有培养潜力。一年以后,研究者又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测验。测验结果表明,A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
B、组学生。实验结果证明了实验假设,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科成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请回答∶ (1)该教育实验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该实验设计的格式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56.Ⅰ.(1)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2)当学生出现失败后,若把失败原因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无助,对未来不再有期待,后期也会因为没有信心而影响学习效果;若把失败原因归因于努力,会产生羞愧,对未来仍有期待,认为后期努力会有成功可能性,进而会调整学习状态,努力学习;若把失败原因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者运气太差,产生的羞愧感则较少,对未来仍有期待,但期待更多的在于外部,会寄希望于下次任务简单或者运气好一些,在行为上可能还是不会太努力。 (3)正确的归因应该是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例如努力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需要进行归因训练∶①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取得成败体验,特别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努力就能取得成功;③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学生对下一次活动成功的期待,引起良性的情绪体验。 Ⅱ.(1)一是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教师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因变量——学生学科成绩。(无关变量∶学生成熟度变化、时间的长短、班级班风、学习风气、人际关系等。) 二是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A组学生;控制组——B组学生。 三是前测与后测∶前测——实验前的学科测验;后测——一年后的学科测验。 四是研究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期望会取得比其他学生更优秀的成绩。 五是因果关系∶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科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 (2)该实验设计的格式是∶ 该实验设计的优点∶首先,内部效度高,由于采用相等的控制组,而且两组都有前后测,故两组在前测到后测期间影响内部效度的“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完全一样,便于进行对照比较。其次,由于采用随机的方法,两组在各方面的特质相等,故可控制“差异的选择”、“受试的流失”和“选择与成熟等因素交互作用”三个因素的干扰。 该实验设计的缺点∶由于采用前后测,实验结果可能受到“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以及“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实验的外在效度受到影响。

正在整理中,欢迎在文下评论区提供答案解析,谢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scpro.cn/v/0ee6f49e461e432b.html